《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李书磊的文章: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日期:2022-11-10 21:13:54 / 人气:171
李书磊
《人民日报》(2022年11月10日06版)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繁荣意味着国家的繁荣,文化的强大意味着民族的强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把握文化建设规律和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战略部署,为我们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创造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提供了根本遵循。
1.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最基本、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和自强,关系到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独立。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看待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把握文化在时代大潮中引领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文化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价值。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中华文化繁荣昌盛。一个民族的复兴,既需要物质力量,也需要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苦难中崛起,从民族危亡到民族复兴的过程,也是中华文化复兴的过程。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奋斗中,继承和发扬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慷慨激昂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今天,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满怀信心地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做好付出更加艰苦卓绝努力的准备,越需要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弘扬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以中华文化的繁荣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积极强大的精神力量。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追求的宏伟目标。在长期探索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新时代,我们党把文化建设提高到新的历史高度,在正本清源、弘扬正气、开拓创新中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要求我们把文化建设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和支撑,自觉承担新的文化使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3)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然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不仅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改善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高品质、个性化的文化需求特征更加明显。同时,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共同富裕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裕。人民提高生活质量、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期待,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要求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百年未有之变局中,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党坚持胸怀天下,从全球视野关注人类的前途命运。我们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式,拓展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新途径;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这些理念和实践的贡献,深深植根于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结合中国国情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自信、开放、包容的鲜明特征。文明的繁荣、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鉴。中国人民不仅为人类贡献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也为世界贡献了他们在文化创新和创造方面的成就。越是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越是国际地位显著提升,越是需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展现中华文化影响力,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理解、分享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原则和发展路径,指明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正确方向,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并长期坚持。
(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撑,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本质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力保证。要把这一根本制度运用到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体现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上。习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觉用它指导新时期文化建设,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核心,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融化于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基础,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要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聚精会神、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夯实全民族全社会同甘共苦、团结奋进的思想道德基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传播的全过程,贯穿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各个领域,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更好地打造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3)坚持“两个一”的方向和“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是决定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文化建设必须坚定地站在人民立场上,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文化权益,鼓励人民参与文化创新创造,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统一。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和民族复兴的主题,唱响昂扬向上的时代主旋律,充分发挥文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针。要推进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鼓励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营造积极健康、轻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不同流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促进思想、内容、风格、流派互鉴,不断焕发文化活力和创造力。要正确区分政治原则、思想认识和学术观点,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作者:奇亿娱乐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 梅婷一家四口罕同框!女儿颜值遗...11-12
- 徐帆的爱情故事:4年王志文,终嫁...11-12
- 同样搭档关晓彤演情侣,王安宇与...11-12
- 徐帆的爱情故事:4年王志文,终嫁...11-12